聚焦期盼回应呼声
甘肃整治医药领域风腐顽疾
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纪委监委重点围绕设备、药品、耗材采购等方面强化监督检查,督促卫健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增强公众健康保障。图为近日,该区纪委监委驻区委办公室纪检监察组干部到该区人民医院开展实地走访。宋倩倩 摄
病有所医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甘肃省纪委监委紧盯群众所想所盼,深入开展医药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持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监管责任同向发力,办案、整改、治理一体推进,切实提升群众就医的满意度。
甘肃省纪委监委以专项整治破题,紧盯医药领域“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人员,重点查处以权谋私、利益输送、关联交易等违纪违法问题。截至目前,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医药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1465条,处分433人。
协作联动、形成合力
深挖彻查医药领域腐败
去年6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原院长王海鹰因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经查,王海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药品、医疗设备及耗材销售,项目工程承建、工程款结算等方面提供帮助,并收受巨额贿赂。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该医院原副院长朱兴仁、原设备科科长王宝平等人违规插手药品、设备采购等违纪违法问题相继浮出水面。这一腐败窝案严重破坏了河西学院及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的政治生态,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医院的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基建等重要决策权大都集中于‘一把手’,因此医院院长很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甘肃省纪委监委第八监督检查室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在案件查办过程中,甘肃省纪委监委统筹调度,充分发挥“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优势,采取成立专班、一体推进模式,成立联合办案组,统一调配人员力量,进一步延伸拓展协作配合机制。
“医药领域风腐顽疾,既是破坏行业风气、阻碍深化医改的‘病灶’,也是严重侵蚀群众利益的民生痛点,更是我们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点。”甘肃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甘肃省金昌市人民医院纪委组织有关人员实地督查医药领域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郭永胜 摄
甘肃省委第四轮巡视紧盯权力和责任、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点,对5个市州及所辖36个县区,以及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等8个省直单位,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常规巡视,进一步下大气力解决医药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纪委监委驻省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聚焦《十四届甘肃省委第四轮巡视省人民医院党委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台账》,组织干部前往各监督单位督办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紧盯台账逐一对账销号。
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2012年以来受理的医药领域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建立问题线索台账。对已办结的问题线索开展“回头看”,看是否将问题查清查透;对未办结或新的问题线索,优先查办、快查快办。省纪委监委工作专班挂牌督办重点问题线索,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包抓重点案件,班子成员带队包市督导,直接了解重点问题线索核查情况,针对核查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指导办案思路和办案方法,督促限期完成核查任务。
剖析乱象根源,推动重构行业生态
着力提升群众看病便利性、满意度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仅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更是商贸与文化的交汇之地。但在医疗资源方面,酒泉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看病难”“看病贵”曾经一度成为困扰当地群众的“病痛”,也是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甘肃省深入开展医药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推动下,现如今,在家门口免费看病已经成为常态。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纪委监委和县医保局、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某定点零售药店监督检查医保药品随货通行单、发票、结算清单、处方等情况。岳霆 摄
甘肃省纪委监委坚持群众关注点在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省纪委监委聚焦医疗领域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和反复出现的问题,通过召开专题会商会、印发重要工作提示函、开展专项督导、通报工作进展等方式,压紧压实相关单位整改责任。为持续传导压力,省纪委监委两次向卫健、医保等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发送重要工作提示函,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明确整治重点、坚持开门整治、狠抓纠风治乱、严肃查处问责、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把民生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通过梳理总结前期工作发现,群众对医药领域最大的诉求还是集中在整治‘看病难’和‘看病贵’这两个方面。”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副处长张蕙介绍。
对此,在甘肃省纪委监委驻省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的推动下,省卫生健康委坚持在群众“有感、有痛”的问题上下功夫,积极打造以兰州为核心,酒泉和定西为两翼,天水、张掖、庆阳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N个临床专科群的“一核两翼三中心+N专科”医疗高地,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找专家就医的愿望。
据了解,作为省内建成最早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酒泉市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已开展新业务新技术76项,其中甘肃首创1项,29项技术填补了河西地区医疗技术空白。医院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三、四级手术量同比分别增长28.1%、19.1%和23.3%,患者市域外转率下降26%。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纪委监委开展医药领域专项整治,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县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次挂号管三天等工作,群众就医幸福感明显提升。图为徽县人民医院开展下乡义诊服务。张玫丽 摄
“本来以为像往常一样,进医院就得做一大堆检查,结果这次大夫直接从电脑上调出之前的检验报告,说不用再做了,既省钱又省时。”谈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正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的侯女士表示很满意。
重复检查检验,无疑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专项整治以来,甘肃省纪委监委驻省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通过深入调研,查清问题症结,以建议函、督导检查等形式,全程跟进监督,推进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提质增效,让政策惠及更多群众。
“这项工作在我们省起步早、项目多,在原来19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基础上,扩大至目前的100项,确确实实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目前,累计互认项目数3071.53万次,节省费用达2.73亿元。”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希望政府以后能多出台这样利民惠民的好政策。”兰州市民王先生的孩子有轻度的脊柱侧弯,他想带孩子看看其他医院的治疗方案,没想到一张CT单跑了3家医院都能用,这让他不仅省去了一笔开销,还很快找到了最优的治疗办法……当下,甘肃省卫生健康委正在进一步推动完善,争取将全省100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扩展至300项。
“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展了‘一次挂号管三天’、出院床旁结算、药品派送到家等便民服务,让群众看病就医少花钱少跑路。”张蕙说。
结合全省医疗保障工作任务,甘肃省医保局坚持将整治医保领域突出问题与办好民生实事统筹兼顾、一体推进,经与省纪委监委驻省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会商,确定了就医费用“一站结”、医保钱包跨省用、零售药品比价格等12项民生实事,持续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立行立改、堵塞漏洞、建章立制
努力实现从查处一案到治理一域
走进兰州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干净整洁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前来就诊的患者倍感暖心。
创建于1952年的兰州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2024年,因严重违纪违法,该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杨言军被查处。针对案件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该医院新一届党委班子从党建工作抓起,扎实开展以案促改促治工作。
“在许多医疗机构中长期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该医院党委书记惠学科介绍,从加强新院区的建设项目管理开始,在基建组率先成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作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县医保局服务大厅查看全县各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审核拨付情况。张生文 摄
不仅如此,该医院还成立了党委书记和院长任双组长的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紧盯重要节点,对医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开展集体谈话,及时发现干部职工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明显感觉到干部职工心气足了,服务意识强了,投诉率也在不断下降。”该医院院长谢峰说。
针对医药领域专项整治发现的各类问题,兰州市纪委监委坚持举一反三,督促全市医药领域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照实际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构筑发现问题、处置问题与督促整改的完整闭环。同时,坚持开展“以案四说”,即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督促市卫健部门结合本市医药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深化自律意识和纪法观念,营造良好行业环境。
兰州市坚持把推进清廉医院建设作为推进清廉兰州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政治清明、院风清廉、干部清正、医商亲清、医患清和、文化清朗”的工作目标,努力打造政治生态好、廉洁状况好、医德医风好、群众评价好、发展势头好的“五好”清廉医院,促使医院党组织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更加自觉,药品耗材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环节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治理,广大医务工作者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进一步树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清廉文化深入人心,医德医风明显改善。
“制度失灵,导致医药领域乱象丛生。”甘肃省纪委监委第八监督检查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查处的案件显示,耗材、药品和医疗设备采购是医药领域腐败问题滋生的重灾区。
从查处一起案件到整治一个系统,再到治理一个领域,甘肃省纪委监委注重把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做法及时转化为制度性成果。
结合监督检查、线索处置、集中整改、行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全省各医药主管监管部门、医疗机构深挖背后的制度漏洞,建立任务清单,完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集中采购、信息公开、学术会议等相关制度。例如,省级层面出台《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业务主管(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廉洁药监”建设的若干措施》等制度。兰州市出台《兰州市医疗机构内医药代表接待管理规定》,定西市建立《定西市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协议》,平凉市印发《严禁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索要“红包”“回扣”和建立“红包”登记制度的有关规定》,为医药领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病有所医是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期盼,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将继续立足职能职责,以强有力措施整治医药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进全省医药领域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甘肃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张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