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记者 王弘毅 吴量亮

8月16日拍摄的巢湖十八联圩。记者 张大岗 摄/视觉安徽
历史,在奋斗中铭刻;未来,在奋进中开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安徽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殷殷嘱托,厚望如山。循着总书记为安徽发展擘画的美好蓝图,乘着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强劲东风,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持续鼓足“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奋力往前赶的澎湃力量。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脉动强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绿阴环抱的合肥科学岛,是安徽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集中孕育地、产出地,汇聚着全球目光。
今年初,岛上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成功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人造太阳”的“冉冉升起”,是我省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成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大批“从0到1”的原创成果纷纷涌现——
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
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纪录;
“天都”双星成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
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我省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
在奇瑞瑶光实验室的发动机测试台,一台热效率突破44%的混动系统正进行极限工况测试。这套核心技术的背后是一整个创新矩阵——瑶光实验室与60余所高校共建的“开阳网络”。
目前,奇瑞累计申请专利3.9万件、授权2.4万件,连续11年位列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首;研发相关投入每年都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在全球建起了八大研发中心,集聚了超过15000人的科研团队,约占员工总数的20%。
“创新是奇瑞的灵魂,是刚需。”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说,通过创新赋能产品和服务,奇瑞不断推动品牌向上,以有量又有质的发展追求成就了奇瑞的“长期主义”。
从“小草房”起步到成为世界500强,奇瑞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已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近日揭晓的2025世界500强榜单中,奇瑞集团凭借4800亿元的年度营收,跃居第233位,较2024年前进152位,年度排名晋升速度创全球车企之最。
奇瑞,是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全省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双双居全国首位。
依托技术优势,我省正加速构建车企“自主研发+协同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一批批汽车智能化创新成果相继诞生。
日前,马钢交材通过本地部署DeepSeek大模型推出“AI+设备诊断系统”。该系统植入设备知识库,不仅可以给生产设备“把脉问诊”,还能开出处置和维保“药方”。AI技术在钢铁领域的应用是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的进一步升级。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我省加速提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产业规模和水平,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产业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当前,我省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批探索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一批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一批试点示范在全国推广,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合肥高新区的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带领团队对公司自主研发的电磁AI技术设备进行调试。
“通过这个小设备,不需要佩戴电极,也不需要去除衣物,用户就能无感完成心电图监测。”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冬说。
成立于2023年7月的中科知奇,核心技术源于中国科大智能感知实验室,也是中国科大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的受益者。这项改革改变传统赋权模式,采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把试点单位的所有权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团队获得所有权后自主决策成立企业,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
张冬表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速度大大加快。
创立2年,即入围安徽首批新材料企业名单,合肥迈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创新生态。
合肥迈微位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吴玉程教授领衔创办。合工大智能院为团队提供了初期需要的研发空间、资金和资源支持,助力合肥迈微完成知识成果的落地转化,并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为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合工大智能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引导高校拥有核心技术成果和稳定研发队伍的科研团队,与具备接纳新技术能力的企业有效结合,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
在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的融合发展,正以改革创新之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从“点亮科技树”到“形成产业林”的飞跃。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我省正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皖苏两省交界处,滁河蜿蜒流淌。滁河两岸的滁州市与南京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下上演了从“好邻居”到“合伙人”的升级。随着产业协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创新要素加速跨域流动,“1+1>2”的发展奇迹在滁河两岸持续上演。
南京海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与安徽远嘉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分别坐落于两省边界两侧,作为同一投资主体的“双子星”企业,通过分工合作模式,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这里既有南京的技术优势,又具备滁州的成本优势。”海天公司董事长刘海强告诉记者,正是这种协同效应,促使企业将生产基地从浦口迁至滁州汊河。
“邻居”变“队友”,跨界亦无界。近年来,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提质升级,“两省一街”警务室、宁滁无缝换乘、南谯浦口集成电路一体布局等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步履矫健,一往无前。
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让绿色成为江淮大地鲜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芦苇随风摇曳,江面碧波荡漾,鱼儿不时跃出水面。与不远处航道上行驶的客轮、货船,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景图。
这里是位于马鞍山市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许多市民游客结伴来此,欣赏如画美景。
“没搞环境整治前,这一带布满工厂、养殖场,滨江不见江;整治后,我经常带着亲戚、朋友过来感受‘一江碧水向东流’,新来的朋友都会随口来两句诗。”在这个城市生活近50年的张胜美老人说,“生态变好是大福利,我们每个市民都能享受!”
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薛家洼已经从“生态疮疤”蝶变为“城市生态客厅”,成为全国首个由工业岸线转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我省沿江各市深挖长江大保护“生态福利”,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马鞍山市,长江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2024采石矶长江音乐节火爆出圈,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本底良好,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美丽中国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山川建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十八联圩湿地绿意盎然。
近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强化湿地建设和管理维护,持续提升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服务。
2024年,巢湖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蓝藻水华面积十年来最小,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行动优秀案例。
绿色是江淮大地的鲜明底色,映射着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全省各地各展其长,因地制宜持续探索“两山”理念转化有效路径,已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居全国前列;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6个。
江淮大地上,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铺展开来。
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如今的西田坡庄台家家户户早已通了硬化路,庭前屋后布满绿植,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线电视、停车场、健身器械等设施也成为庄台“标配”。
深水鱼、浅水藕(芡实)、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目前,蓄洪区内形成水生蔬菜、生态种养、水禽养殖等多条适应性“水生产业带”,有力吸纳了当地群众就业、提升了收入。
“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这是西田坡庄台群众编的打油诗。曾经的避洪庄台,已经成了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地、打卡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努力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我省坚持把稳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年新高。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0.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9.1%,超序时进度9.1个百分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的大事要事。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底线,有力促进了增收,持续增强了后劲,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省坚持慎终如始抓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把开发式帮扶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提升监测帮扶效能,构筑更加牢固的防止返贫致贫防线,确保脱贫成果成色更足、更可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新征程上,全省上下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高质量发展步步向前,人民美好生活节节攀高。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18日)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