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增万余车位让电动自行车“有地停”!“边角料”空间变便民停车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4:27:00    

让电动自行车“有地停”,看似是解决停车位的小问题,实则是关乎民生便利、城市治理效能的大文章。7月10日,记者获悉,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挖潜+靓化”的方式,近期已组织完成东风路-黄埔大道、环市路-天河路-中山大道西等市管八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工作,挖潜新增非机动车停放空间超万个。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环市东路部分路段、小北地铁站等昔日拥堵点,如今车辆整齐入框。市民直呼“方便实用”,地铁工作人员更坦言“管理压力大减”。

小北地铁A出口

挖掘主干道富余空间,加密增设停车区域

在环市路等主干道,记者发现,人行道上原本稀疏的停车框变得密集起来,这是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采取的“见缝插针”式加密措施。通过充分利用设施带、人行道富余空间等,新划设了大量非机动车停放区,如在环市东路的动物园南门对面路段、中山大道西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路段人行道上的富余空间,新增施划了可供约1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的停车区。骑行市民表示,这种做法既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也方便了周边市民停车,是一件好事,希望推广。

盘活近千处桥下边角料空间,引导规范有序停车

值得一提的是,路上一些曾被忽视的“犄角旮旯”经充分挖潜后,也焕发了新生。据介绍,市内已有近千处人行天桥下方、高架桥荫蔽处等“边角料”空间摇身变为非机动车规范停车区。记者在彩虹桥地铁站过街天桥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高架桥底看到不少新增划设的停车位。“如果按照每辆0.6米停车宽度测算,可供超2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施工队负责人介绍道,“这种地方柱子多、空间不规则,我们反复调整划线方案,确保既增加车位的同时又保障安全通道,市民也不用把车乱停到人行道上。”边角地块的有效盘活,不仅解决了部分区域电动自行车“停车难”问题,也大大减少了车辆侵占盲道、消防通道的现象。

小北地铁A出口

翻新80个地铁停放区标识,疏通站点进出通道

地铁站点周边是非机动车乱停放治理的重点区域。记者向市交通运输部门了解到,本次开展八条城市道路的划线挖潜工作,同步对沿线约80个地铁出入口的停放区标志标线进行了翻新,使得沿线地铁口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容貌焕然一新。记者在小北、区庄等地铁站看到,经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划线,停车区域划分明确,空间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小北地铁站工作人员表示:“以前早晚高峰,电动自行车经常随便摆放,出入口人行道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乘客进出非常不方便。现在有显眼的停车区域,市民停车规范多了,通道也畅通了,我们的管理压力小了很多,乘客抱怨也明显减少。”

创新设计施划停车区域,最大限度利用路面资源

因地制宜的创新划线方式是释放空间潜力的关键钥匙。除了传统的直列式外,记者在不少地方还看到弧线、斜向设置等多种布局模式。施工负责人现场介绍说:“在人行道、建筑退界空间相对宽裕的地方,采用双排紧凑式设计;在一些较窄的带状区域,则采用斜线式设计;而在一些人行天桥底、桥墩区域,则采用圆弧线设计,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路面资源。”这些因地制宜的“小创新”,汇聚成停放空间“大增量”的明显成效。

市交通运输部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率先在市本级负责管理养护的八条城市道路组织开展非机动车停放区新增挖潜工作,下一步,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联动,结合城市空间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和设计各类非机动车停放区域,推动打造更多便民利民的非机动车停放空间,进一步缓解非机动车停放难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丁雄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丁雄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