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画家与一位导演通过他们的方式,用艺术唤醒青山。

采访中的肖建青。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雅如 长沙报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八百多年前,辛弃疾以词句道出人与自然的深情对望。而今天在益阳富民村,一位画家与一位导演正通过他们的方式,用艺术唤醒乡野青山。
当前,一部以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画家许国良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他多年来投身乡村振兴,用绘画艺术为留守儿童点亮梦想之光的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正在上映。在湖南首映礼活动上,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专访电影出品人、制片人、导演肖建青,听她讲述这部让人笑泪交织的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
缘起:一场意外的相遇
“第一次见到画家许国良,我觉得他是个‘神经病’。”肖建青的开场白直白得令人意外。六年前,她还是湖南卫视的一名电视编导,在益阳市资阳区富民村采访时,认识了眼前这个思维跳跃、说话天马行空的画家。许国良古怪的模样让她完全摸不着头脑。
“他和我沟通时,把三个碗放在地上比比划划,我都不知道他要讲什么!”回忆初遇,肖建青依旧困惑满满。但深入了解后,她发现这个“怪人”其实还挺不错——整个村子破败不堪,泥泞的小路、斑驳的土墙、空气中飘着家禽粪便的气味,是许国良以一己之力收拾出了整洁明亮的美术课堂。

画画!
而更触动她的,是村里的留守儿童。他们有的调皮捣蛋、有的沉默寡言。“可只要许老师出现,这些孩子就像变了个人。”肖建青说。
肖建青了解到,许国良早在2012年就投身乡村美术教育,这个“陌生人”最初被村民视为“骗子”,却坚持每天教孩子们画画,还自掏腰包带他们去村口小卖部买零食作为奖励。渐渐地,连大人们也开始围过来看孩子们作画。
她记挂着这里,每年都要去村里看看,切身感受到了村里孩子们的变化:“有个叫子祥(化名)的孩子,懂事后就没见过他的妈妈。爷爷寿宴,在外打工的爸爸回乡,抱着孩子的画眼泪长流——从前孩子的分数低到个位数,爸爸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画画,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现在变得这么优秀。”
“许老师像个孩子王,用画笔一点点改变了这个村子。他真的很了不起。”肖建青说。

孩子们在村里画画。
决心:用全部身家助力梦想
肖建青坦言,干了一辈子电视,最初她从未想过要拍电影。
接触许国良和孩子们第三年时,她突然意识到:“不是我们在帮助孩子,而是孩子在治愈我们——我想为孩子们做更多。但我能做什么呢?老本行,拍个片子吧。”

孩子真挚的笑脸。
本来是想拍个小纪录片,多方鼓励下,她决心出一部长片。这个决定耗费了她全部身家:“不是没人提出给我们投钱,但我想,第一这不是商业片,第二我做了一辈子的电视但没做过电影。任何人投钱都是要有回报的。我欠我自己的钱,我是我自己的债主。”

肖建青(左一)和她的团队在拍摄中。
隔行如隔山,头一回接触电影,肖建青什么流程也不明白,提交的资料不断被打回,她在地铁里大哭一场。
困难远不止于此:凌晨熬夜完工送审,第二天早上她接到电话,被告知服务器崩盘,花半年时间做好的片子瞬间清零。维修失败只能重新开始。第二次送审时,又因为片子格式问题,把审核工作人员的电脑弄崩溃了。
“困难有很多,是因为我们无知无畏才走到今天。”肖建青说。

熬夜剪片已是团队常态。
收获:猪圈里飞出个未来
肖建青介绍,影片最初有个特别的名字——《猪圈里的未来》。
“许老师刚开始在村里教画画时,条件很艰苦,破旧的猪圈成了孩子们的美术馆,”肖建青说,“但正是从这里,孩子们越来越向往美好生活,村民们也加入了建设家乡的行列。”
如今,富民村已成为真正的“富民村”,乡村美了,农副产品挣钱了,爷爷奶奶笑了,孩子们的画作获得了很多艺术奖项,生动诠释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肖建青(右二)和孩子们在猪圈里。
影片中最打动肖建青的,是子祥在油菜花田里画画的场景。这段情节里,没有刻意的编排,只是默默记录孩子的心声。子祥说:“妈妈,我不知道当年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当你在屏幕上看到我们的时候,我想你会喜欢我、喜欢我的妹妹、喜欢我们的家乡。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只要你回来,我都会在这里等你。”
谈到这个故事,肖建青瞬间泪奔。
正如一位作家对肖建青名字的解读:“她注定要建设这座‘青山’。”从怀疑到理解,从旁观到参与,肖建青用镜头记录下这场关于爱与坚持的乡村蜕变,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心灵洗礼。

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海报。
“哪怕这部电影没有一分钱的回报,我的钱拿不回来,有人买票我就很开心。要知道,我们上映第一天挣了800块钱呢!”我们看到的,是肖建青一如既往的豁达大笑。
当画布上的色彩晕染开希望,当镜头里的笑容温暖了岁月。“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许,这便是最美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