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蔚然 (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江苏陈女士发布视频称,她在搭乘嘀嗒顺风车时,发现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频繁脱手驾驶,有剪指甲、抽烟等行为,让其感到害怕又恐慌。后续,嘀嗒顺风车平台进行了核实,并对该司机的账号进行了封号处理。(4月8日 上游新闻)
据陈女士上传的视频显示,该司机的车辆拥有L2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但智能驾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其本质上是辅助驾驶。部分车企在市场营销中,过度渲染“自动驾驶”概念,模糊“辅助”与“自动”的边界,这不仅误导了消费者对当前技术成熟度的认知,更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其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有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司机在高速上双手离开方向盘的行为,不只是对自己与乘客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制度底线的公然挑衅。
要想整顿“智能驾驶”的操作乱象,需要构建起“法律—企业—伦理”的三方严密调控体系。
首先,在法律法规层面,应严格规范车企的广告宣传行为,严禁使用“自动驾驶”“完全解放双手”等夸大性或误导性词汇来描述辅助驾驶功能,明确企业误导宣传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需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以强力约束倒逼驾驶员养成规范、安全的驾驶习惯。
再者,在企业责任层面,汽车制造商应承担起技术伦理责任,优化其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设计。例如,构建更灵敏的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一旦检测到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或双手长时间脱离方向盘等不当行为,立即发出强制警告,并在累计违规后限制甚至暂时禁用辅助驾驶功能,以消除“监管灰色地带”。
最后,作为驾驶员的大众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把“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里更让人安心。对于网约车司机群体,更应注意对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平台也应该推进驾培安全课程的普及,构建智能驾驶数据共享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定期发布行业安全白皮书,形成技术向善的良性循环。
智能驾驶技术的广阔前景,必须航行在规则与安全的灯塔指引之下。个别网约车司机的“脱手”冒险绝非孤例,单一平台的封号管理亦难治本。唯有法律的刚性标尺、企业的技术良知、驾驶者的安全责任三者同心同向,共同校准前行的方向盘,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真正驶向普惠、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