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汇拟3.15亿元收购传化支付 跨境支付合规战白热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6:23:00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持牌跨境支付赛道再添新玩家。

3月31日,传化智联(002010.SZ)发布《关于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同意公司子公司传化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所持有的传化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化支付”)100%股权转让给上海寻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寻汇”)。以传化支付股权评估价值为基础,双方协商交易价格为 3.15亿元。

该公告也特别提示,本次交易尚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营者集中申报审查(如涉及),审批结果以及最终作出决定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对此,上海寻汇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本次收购是公司完善全球牌照布局的常规步骤,不论是中国市场抑或是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全球不同市场,公司始终将合规经营作为首要原则,积极拥抱各国监管要求。

传化支付连续亏损

传化支付是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最后一张支付牌照。根据人民银行支付牌照备注信息显示,2015年12月起,传化支付及其母公司通过债权债务承接方式,配合地方政府处置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风险事件。

《公告》披露了传化支付最近两年的财务数据,2023年、2024年,传化支付的营收分别为4512万元、103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699万元、-3886万元。同期公司资产总额、净资产等指标也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公告》,传化智联物流业务战略聚焦公路港底座经营,由于支付公司在盈利能力及战略协同性方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决定出售支付公司股权。本次交易有助于优化整体资产结构、提升经营效益,符合公司战略目标。

根据寻汇官网信息,寻汇SUNRATE创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新加坡,并在香港、雅加达、东京、伦敦和上海等多地设有办事处。业务主要提供包括国际支付、全球收款、商务卡和财资管理等解决方案,核心团队来自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苹果公司等企业。2023年7月,寻汇宣布完成D—2轮融资。

根据《公告》,本次收购将分四期支付。上海寻汇2024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3591万元,营业收入2474万元、净利润287万元。

《公告》显示,上海寻汇本次收购资金来源于其自有资金和母公司上海寻付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增资款,增资完成后,上海寻汇注册资本将由730.49万元变更为3.6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工商变更,注册资本将根据交易进度逐步实缴到位。

在博通咨询高级分析师王蓬博看来,跨境支付服务商收购牌照后更大限度地避免此前通道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行业竞争。此次牌照交易的价格说明,互联网支付(储值账户运营Ⅰ类)作为稀缺牌照仍然有较强的议价空间。

市场主要玩家陆续跨进合规门槛

一位牌照居间人士告诉记者,寻汇自2024年下半年起已经进行了不少尽调工作,几乎接触了市场上有意愿有资质的大部分持牌机构,谈判颇为曲折。

这种持牌需求主要还是来自监管合规压力。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跨境支付必须持牌经营。在实践中,非持牌的跨境支付机构多会通过与持牌机构合作形式开展业务,以保证合规性。

记者注意到,去年4月30日,寻汇与易宝支付宣布启动外贸企业护航计划,并达成战略合作。这个时间,也精准卡点了2024年5月1日《条例》的正式实施。

有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预计寻汇的牌照批准与合规搭建等问题还需要时间落地,因此其在一段时间内仍有与相关持牌方合作的需求。

对此,上海寻汇方面也对记者表示,收购牌照不会影响与易宝支付方面的战略合作事宜。

近年来,支付牌照价格持续跌落,注销事件频频,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注销近100张支付牌照。随着市场供需关系逆转,流量逻辑转向合规逻辑,曾经的互联网平台对该牌照需求衰退。而跨境支付领域作为支付行业为数不多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有需求也有资金的稀缺买家。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将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安信汇支付有限公司。主要股东变更为上海夺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也是B2B跨境支付头部玩家X-Transfer的运营主体。

2023年3月,Airwallex空中云汇于披露已完成对持牌支付机构广州商物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

2021年12月,PingPong通过并购浙江航天电子曲线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此外,今年2月13日,Payoneer派安盈通过官网对外宣布,其已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以完成其之前宣布的收购一家持牌中国支付服务提供商的交易。据悉,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

至此,中国市场活跃的头部跨境支付机构几乎均已跨过合规门槛,随着赛道拥挤程度提升,预计竞争也将进一步走向白热化。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