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斤重的工作背包,1900公里行程,跨越11个国家重点难点工程,1.2万个焊头“零误差”……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钢轨神探”、中铁十七局集团雄忻高铁项目试验员关改玉的专业与坚守。
16年来,关改玉始终扎根铁路建设一线,参与10余项重点难点项目的施工建设,是铁路轨道检测领域的技术带头人,被誉为“钢轨医生”。
争做钢轨探伤排头兵
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关改玉先后参与了海南东环铁路、京沪高铁、宁杭客专、雄忻高铁等11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探伤作业,累计步行逾2300余公里,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步行16公里。她在探伤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认真,工作时先从电工包里取出探伤仪、机油、刷子等工具,把焊缝附近用刷子细细刷干净,抹上机油,然后用探头细细检测钢轨的轨底、轨腰、轨头等部位,不放过丝毫瑕疵。“每个焊头都连接着万千乘客的安全,一丝一毫也大意不得。”这是关改玉常说的一句话。
北方冬季,寒风凛冽,铁路施工中,即便穿上棉大衣、戴上棉手套,也会冻得瑟瑟发抖。由于手套影响探头灵敏度的感知,关改玉索性摘掉手套、脱下棉大衣工作,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探头,一遍遍地检测钢轨焊接处,而无名指和小拇指,则一遍遍地和着机油摩擦钢轨侧面。就这样,任凭风像刀子一样穿透薄薄的工作服,双手被刮割出一道道血口子,忍受着钻心的疼痛。正是日复一日地苦练基本功,让她在探伤检测的路上越走越远,苦干实干的扎实作风也在艰苦创业的青春岁月中磨砺而成。
关改玉刻苦钻研探伤技术,改进工作方法,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经她检测的12000多个焊头,准确率都在96%以上,被誉为“女神探”。她先后总结出“心里稳、移动慢、坚持看”工作法,“看关键、看重点、看本质”工作要领和“一看波形显示、二看探头位置、三看轨道状态”工作技巧,有效避免了误判漏检现象,在铁路系统中赢得广泛赞誉。
当好三晋大地铺路人
随着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关改玉不断转变角色,从钢轨探伤向轨枕检测拓展。2020年9月,关改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她带领团队展开了多项技术攻关。关改玉所在的忻府轨枕厂承担着雄忻高铁山西段全线的轨枕生产任务,高质量完成每一根轨枕的生产任务关乎着铁路的建设进度和质量保证。针对轨枕生产效率低、传统质量检测难的问题,她主持研究开发了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系统,构建了“1+11”的智能管控体系,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了质量检测精度,使双块式轨枕生产效率成倍提高,有效推动了全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关改玉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发挥自己在钢轨探伤技术领域的专业特长,并扩展到更广泛的技术创新领域。她带领团队肩负起雄忻高铁山西段53万根轨枕数十万吨进场原材料的检测工作,主持推进轨枕自动化检测系统研究工作,带领团队攻克了钢轨探伤、设备优化、检测精度提升等多个难题,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轨枕自动检测仪器”,通过创新的检测手段大大提升了轨枕质量,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和技术突破注入了新动力。
争做创新创造主导者
“传统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而智能技术是‘如虎添翼’,二者结合才能让行业突破瓶颈。”关改玉说,技术的钻研和进步更胜于时间和人力的堆砌。
在雄忻高铁山西段项目建设中,关改玉带领团队对铁路预制箱梁和双块式轨枕的智能化生产展开技术攻关。针对预制箱梁张拉后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发明了“一种箱梁厚壁双孔灌浆浆体学实度智能检测装置”,实现了孔道压浆质量的数字化检测。参与了国铁集团重大课题《铁路工程预制梁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针对全国首创的一次性弯折钢筋骨架,开发了“一种预制箱梁混凝土大尺寸钢筋网片智能检测设备”,该设备实现了对钢筋网片的大尺寸、高精度智能检测,为铁路预制箱梁的生产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参加工作以来,关改玉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成果70余项, 近年来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创造企业级工法3项、QC成果6项,获评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24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果竞赛”一等奖,完成了从“工匠”到“智匠”的蜕变。
记者 司 勇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