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箱暴击:海绵下的“隐形秤砣”
泡沫箱掀开的瞬间,保水海绵下渗出冰水——“14斤荔枝藏了半斤冰!148元买的到底是水果还是冰块?”

图片素材与事件无关(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7月11日,市消保委江北分会突击涉事水果店。执法人员现场拆箱分置三秤:塑料筐、海绵、荔枝逐项过磅。数据显示:荔枝净重达7公斤,包装层数3层,空隙率低于15%,完全吻合国标《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GB 23350-2021)。但冰袋占整箱重量2.85%,箱体未标注净含量。

图片素材与事件无关(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二、罗生门:冰袋偷袭还是行业明规?
- 消费者举证:“冰袋压在最底层,付款时根本看不见!”
- 商家反驳:“按箱计价提前告知,她还亲手验了秤!”
若剔除冰袋,荔枝实际单价从10.57元/斤涨至10.88元/斤——每箱多付4.34元。(基于148元总价计算)
三、消失的证据:吃完的荔枝与僵持的调解
调解室内,商家指着空果筐摇头:“荔枝一颗不剩,视频能证明什么?”因消费者无法提供原始物证,调解在僵局中终止。

图片素材与事件无关(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四、监管铁律:整箱水果必须亮明“净重红线” 江北分会当场下达整改令:
- 三标联动:价签强制标注总价、净重、毛重;
- 主动披露:口头告知冰袋/海绵等附加物占比;
- 警示前置:包装印刻“内含XX克保鲜材料”。
五、保鲜成本转嫁潜规则
- 批发商自曝:“夏季荔枝损耗超30%,不加冰袋投诉翻倍!”
- 消费者困境实录:社交平台高频吐槽“开箱像考古,挖穿海绵才见果”。
国标与人性的天平
食品安全研究员李明公开质疑:“当冰袋重量超果重5%,这算技术性减秤还是必要代价?”
“您支持冰袋计入水果重量吗?✅明示净重派点 ❤️按箱计价派点❤️”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