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进群众生活,仙营街道谢营社区谢营科技大厦网格室近期开展的 “弘扬传统文化” 志愿服务活动,用草药气为居民们搭起了一座触摸传统的桥梁。这场扎根基层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更让传统文化在邻里互动中焕发新活力。

活动现场没有宏大的宣讲,却处处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中医药基础知识讲座区里,志愿者李大夫刚把竹制药篮摆上桌,薄荷的清凉气、艾草的草木香就漫了开来。篮子里分门别类放着十余种药材:叶片带绒毛的紫苏、根茎粗壮的党参、蜷成一团的干陈皮,还有表皮带着细密纹路的山楂、断面呈放射状纹理的白芷,每样都贴着手写的标签,标注着产地和用法。“大家摸摸这艾叶,背面有白绒毛的才是好品种。” 李大夫拿起一把艾草演示,指尖划过叶片时,细碎的绒毛沾在指腹上,“晒干了揉成艾绒,装进布袋子就是暖腰的艾枕,比用电热宝还温和。夏天用薄荷和金银花煮水,放凉了装在喷壶里,往身上一喷,比花露水还清爽。”
居民们凑在桌前,有的捏起一小撮陈皮凑近闻,有的举着手机给药材拍照,还有人学着李大夫的样子轻轻揉搓紫苏叶,感受指尖散开的清香。张阿姨拿起块茯苓翻来瞧:“这东西看着像石头,怎么煮水喝?” 李大夫当即接过,用小刀切下薄片,露出内里细腻的纹理:“泡在小米粥里最养人,也能和山药一起炖汤,我给您写个简单的方子。” 说着从布袋里抽出纸笔,在药盒背面写起来。旁边的年轻人则对驱蚊香囊感兴趣,志愿者已经提前准备好棉布小袋,大家围着挑选药材:“薄荷放多点会不会更清凉?”“加两朵干玫瑰,既能驱蚊又好闻。” 你一言我一语间,原本陌生的药材成了能聊能碰的 “老朋友”。
这场弥漫着草药清香的互动,让古籍里的知识变成了居民手中可触、可用的生活智慧。邻里间围绕药材的交流,悄然拉近了彼此距离。当张阿姨揣走茯苓方子,年轻人调配专属香囊,传统文化的种子便随着这份亲身体验,在社区日常中扎下了根。这便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通讯员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