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北方重镇——单于都护府
唐代,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城市,恐怕非单于大都护府莫属了。一方面,这座城池的最高行政官员由皇子担任(遥领),级别之高完全高过其他几个都督府。此外,单干大都护府管辖地域广阔,东至大洛泊,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滦河之西,接奚、契丹界,西接安西都护府界,北与瀚海(后改安北)都护府为界,南至阴山以南黄河以北及河西走廊。再次,单于大都护府主要羁縻突厥与铁勒降众,确保北部边疆安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谓责任重大。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单于大都护府,本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
《唐会要》卷七十三“单于都护府”条下,对单于大都护府的设置及变迁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永徽元年九月八日,右骁卫中郎将高侃执车鼻可汗献于武德殿,处其余众于郁督军山,分其地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府,苏农等十四州。瀚海领金微、新黎七都督府,仙萼贺兰等八州。各以首领为都督刺史。
“麟德元年正月十六日,敕改单于大都护府官秩,同五大都督。初,阿史德奏,望册亲王为可汗。德曰:‘单于者,天上之天。’上曰:‘朕儿与卿为天上之天可乎。’德曰:‘死生足矣。’遂立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为都护,令与王造宅。干封二年,殷王改封相王,令发向单于。王奏曰:‘儿朝去暮归得乎。’上曰:‘去此二千里,卒未得来。’王曰:‘不能去阿母。’矜其小,竟不遣之。”
在单于都护府前特别加一个“大”字,以突出其地位和级别。
单于大都护府城市的式样,是根据突厥人阿思德向唐高宗李治的建议而设计修筑的,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见。城墙用土夯筑,残存最高约5米,分内外两城。外城的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有点像两个连套着的平行四边形,这是模仿天上“奎宿星座”连线的形状修建的,是天文考古学的重要资料。外城的南部有内城,俗称皇城,略呈方形。阿思德把这座城市取名为单于大都护府,含意为“天上之天”,因此请求唐高宗任命皇子担任大都护。唐朝先后有睿宗李旦、肃宗李亨做郡王时担任单于大都护,可见唐王朝是何等重视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了。
调露元年(679年),突厥诸部叛离,单于都护府所辖诸府州地尽失,于是改单于都护府为镇守使。景龙二年(708年),唐政府在黄河以北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北拓地三百里”,拒突厥于阴山以北。开元二年(714年),复置单于都护府,都护兼镇守使,统于朔方节度使。乾元(公元758年为乾元元年)后由振武节度使兼领。
据《新唐书·百官》记载,大都护府常任职官员二品至九品的有18人,都督府157人。
担任单于都护、副都护的有如下官员:
殷王旭轮:为第一任单于都护。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任职。旭轮,又名李旦,嗣圣元年(684年)即位为唐王朝皇帝,号睿宗;
萧嗣业:单于都护府握有兵权的都护府长史(~679年);
藏怀亮:单于副大都护(687年之前);
李守礼:第二任单于大都护。章怀太子李贤之子。景云二年(711年),遥领单于大都护;
张知运:单于副都护(开元年间);
李亨:第三任单于大都护。开元十五年(727年),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后李亨即皇帝位,是为肃宗;
李琬:第四任单于大都护。玄宗第六子。天宝元年(742年)六月,授单于大都护;
郭子仪:单于都护府副使(749年之前);
李林甫:单于副大都护(751~752年);
李光弼:单于副都护(752~754年)。
此外,任职单于大都护府其他职务的人还有:
王本立、仆固怀恩、浑瑊、崔宁、张光晟、彭令芳、李怀光、杜从政、唐朝臣、范希朝、阎巨源、阿跌光进(李光进)、胡证(胡十二)、高霞寓、张维清、李泳、刘沔、朱邪赤心(李国昌)、卢简方、崔余庆、李进贤、李忠顺、米暨、史完忠、李丕、契必通、高承恭、高弘、李逢吉等。
以上这些人物,多为赫赫有名的唐朝名士,除了登上皇位的两位唐朝皇帝,其他诸如郭子仪、李光弼、胡证、张维清、刘沔、李逢吉等等,有的在和林格尔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骄傲的战史,有的留下了精美的诗文,还有的留下了不朽的碑铭,多数人还能够在《旧唐书》《新唐书》找到他们的人物传记,这也为北疆大地增添了迷人的文化色彩。
丨来源: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