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已经50多年了,一直难忘自己当知青时工作过的地方,有时间就回去探望‘第二故乡’,见证它一天天走向繁荣。”现年76岁的刘玉玺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1968年10月16日,初中毕业的刘玉玺与三名同学被分配至当时的阜阳县插花区赵店公社朱楼大队东张庄生产队(今颍东区插花镇东黄村东张庄)。这个仅有百十口人的偏远村庄,距离城区约30公里。
“我们到的时候正赶上秋收最忙时节,住下来简单收拾后,次日就加入队里的生产劳动。”刘玉玺回忆,当时,手握镰刀不知如何使劲,在比筷子还粗的豆秸秆上来回比划,力气小割不断,力气大了就把豆秸秆连根拔起。“没割完一趟地,腰酸背痛,手上也磨出水泡,汗水浸透衣衫。”看着知青们为难的模样,队长笑着递上香瓜:“农活和读书一样,要慢慢学,乡亲们都会帮衬你们。”
这段笨拙却温暖的初体验,在刘玉玺记忆里珍藏了半个多世纪。1970年3月,应当时的李砦大队小吕庄生产队(今插花镇新园居委会吕庄西队)请求,刘玉玺转调入该生产队任记工员。随后,为配合濉阜铁路施工,他被抽调去负责转运钢轨。同年11月,接调令回城工作,直至2009年退休。
“两年的知青经历,我先后在两个生产队工作,它们都是我的‘第二故乡’。”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的乡村生活场景,刘玉玺用“家无长物”概括:农民住的是破旧草房,出门时扣上门鼻子、插个小树杈就算锁门了。即便受特殊照顾的知青,生活也异常清苦。“那时豆油少,我们想吃炒辣椒时,用烧烫的锅铲滴几滴油,听见‘滋啦’一响,搅拌后就算佳肴。”比划着当年做饭的方法,刘玉玺脸上泛起笑意。
近年来,他频频还乡,见证惊人变迁:泥泞土路变成沥青大道,行程从六七小时缩短至几十分钟;土坯房被联排楼房取代,井水升级为自来水;曾经的偏僻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热点,村民通过种养产业和经营企业增收致富。
“现在,农村人也过上了好生活。”驱车行走在插冉公路上,望着绿油油的麦田和不远处的美丽村庄,刘玉玺的皱纹里盛满欣慰:“当年用树杈锁门的乡亲,如今住上了联排‘小别墅’。我们这一代人,吃过苦、受过穷,知奋进、勇开创,打拼出这般美好的生活,值了。”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