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专业减重营里,学员正在上运动燃脂课。负责人表示,来参与减肥营的学员大都是重度肥胖者,想通过集中的脱产式训练,实现减重(伊凡/图)
在中国,成年人存在体重超重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2018年中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而在6-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这些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指出,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某师范学院食堂的轻食区满足了师生们对减脂、增肌、降压的个性化饮食需求,受到师生们的追捧(伊凡/图)
肥胖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和癌症。为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加强慢性病防治,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启动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这向社会发出一种警示,肥胖远不只是一种体态问题,更是需要人们正视的慢性病,建立广泛的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持。

一位顾客在大码女装店里试穿衣服(伊凡/图)
继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提出“体重管理年”的倡导后,4月份,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印发通知,要求下属医院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体重管理门诊通常由内分泌科联合营养科、中医针灸科、胃肠外科和心理科组成,患者在这里完成人体成分分析后,将会得到营养处方、中医针灸和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的干预方案。

适龄青年在一处相亲角寻觅爱情。在琳琅满目的征婚交友信息中,寻觅者对伴侣的体重要求格外突出(伊凡/图)
用于肥胖的医学治疗方式有中医治疗和药物治疗,情况严重且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无效的人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但在肥胖干预和治疗方面,生活方式干预仍是首选方法,如清淡饮食、坚持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等,不仅需要个性化的方案支持,更重要的是依靠个人的自律。体重管理门诊的困境是,医生只能教授方法,干预过程要靠患者自主完成。

一位专业营养师在指导市民学习BMI(体质指数)知识和膳食建设。营养师表示,在体重管理风潮的影响下,每天的公益咨询量居高不下 (伊凡/图)
当自律成为普遍问题,“减重陪伴师”“减重训练营”应运而生。媒体报道了一名原本是游泳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减重陪伴师,她开设的“21天蜕变计划”费用为998元,其间她会用专业的营养学知识和健身知识来指导、监督学员减肥。

在一家医院的多学科体重管理中心,医师在给就诊患者测量腰围、体重、身高等数据(伊凡/图)
浙江省长兴县的一家专业减重营由酒店改造而成,在这里一个训练周期28天,提供住宿、营养餐、运动训练课程和跟踪式体检,通过集中的脱产式训练让重度肥胖患者在短期内取得减重成效,一个周期8人间住宿环境的价格为2900元。一对情侣为了举办婚礼双双来到减重营,训练结束后,他们的体重均减少了二十多斤。

市民在一家中医院接受针灸减肥治疗(伊凡/图)
从国家层面打响与肥胖的全面抗争,是对回归健康生活方式的呼吁,而肥胖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难以抵抗的疾病,还因为它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缠绕在一起。肥胖外科医生安德鲁·詹金森在《我们为什么吃太多?》一书中写道,“在开始减重计划之前,你先要评估并考虑这些因素会是什么。你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吗?有没有家庭或恋爱问题带来的压力?上班的通勤时间太长了吗?你一直在担心钱吗?”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降低体重将困难重重,然而“如果你能抽出时间照顾自己,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90后”姑娘阿琳(化名)正在注射药物。她通过注射药物,半年内减重十多公斤,但随之而来的抑郁感也让她对这样的“网红”减肥方式感到困扰(伊凡/图)

在一个专业减重营里,体重超两百斤的大睿(化名)正在健身。他和妻子已经在减重营里减重20斤(伊凡/图)

一群长期坚持体重管理的市民在公园的运动加油站健身。运动加油站站长龚循红介绍,该公益站点已帮助上百人实现减重(伊凡/图)

一对夫妻展示他们2019年参与体重管理时的照片。运动多年的他们实现了减重30斤以上的目标(伊凡/图)
伊凡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责编 郑洁 方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