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气儿不敢喘,如厕得遮脸,街头公厕怎么避免脏与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0:21:00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点评京城公共厕所的帖子不少,最常被“挑刺儿”的是胡同里的公厕和街头的移动公厕。这些公厕的实际情况如何,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记者多路走访,探寻问题“病根儿”,并倾听市民、保洁员对公厕设计的改进建议。

看着别人的“作品”真膈应

如厕之前,如果看到坐便器、蹲便器内有别人遗留的“作品”是什么感受?市民、网友对北京一些街头公厕最主要的“差评”直指粪便不冲。有人归结为不文明行为,也有人说是设备的问题。

市民的投诉、网友的评价大多聚焦在老城区的胡同公厕。近一周以来,记者探访了位于东城区及西城区的超过20间公厕,其中有5间公厕存在粪便没冲的问题。现场实测发现,不是不冲,而是根本冲不下去。8月24日下午,在前炒面胡同西口附近的公厕里,有两个蹲便器几乎“满坑”,记者多次尝试冲水都无法“撼动”。

在很多邻近餐饮街区、旅游景点的胡同里,公厕的利用率更高,这个问题尤其突出。记者向多名保洁员询问厕所的清扫频次,他们普遍说每天至少要清扫6次。保洁员向记者展示了自制的工具,形状千奇百怪,有的用于疏通管道,有的用于把蹲便器池子里的粪便推进管道内。

为应对胡同公厕水压不足、管道易堵等问题,很多保洁员自制了各式各样的疏通工具。

“有时清扫完还没过半小时,蹲便器就又满了。”保洁员普遍反映,胡同公厕的管道比较细,冲水的水压又不够强,所以很容易出现冲不下去的问题。

除了胡同公厕,街头还有很多移动公厕,为来往的行人及司机提供方便。有市民反映,到移动公厕如厕就像“开盲盒”。门上亮着“无人”的灯,打开门却发现,虽然没人,蹲便器里却是满的,只好再开另一个门看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保洁员不尽职,但走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保洁员都尽职尽责,设备老化故障的问题让他们也很无奈。

在海运仓胡同,东直门医院的墙外立着一排移动公厕,年头不短了。公厕有管理间,但记者赶到现场时没看见保洁员。四下寻找,移动公厕离医院的外墙只有一人来宽,保洁员从这条缝儿里钻出来,满头是汗。她告诉记者,钻到厕所后面,是为了给厕所冲水。打开移动公厕后方的盖子,可以看到整个公厕的智能主板、电力系统等等各类元件,保洁员必须从这里手动操作冲水。“如厕时间比较短的话,感应器就不灵,我得钻到厕所后面手动冲水。这问题存在有一年了吧,报过修,但是修不好。”

海运仓胡同移动公厕的感应器失灵,保洁员正在手动操作冲水。

据了解,北京街头的大部分移动公厕都无需如厕人手动冲水,一进一出触动了感应器,公厕就会自动冲水。但设备老化导致的感应器失灵问题困扰着不少保洁员。

挥之不去的异味儿哪来的

今年夏季晴天的暴晒和雨后的潮湿循环往复,湿热的天气让公厕异味儿更容易暴露出来。不少市民反映,公厕的尿臊味儿冲鼻子,即便公厕开窗开门,仍然挥之不去。这股异味儿为何如此顽固?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一些帖子还提到,胡同的公厕越小,异味儿越大,男厕更甚。记者探访发现,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采访中很多保洁员提起多年前胡同公厕改造时,部分男厕减少了小便池,为更多蹲便器让出了位置。记者观察发现,由于男厕小便池比较少,蹲便器肩负起了小便池的“职责”,但一些男士如厕后,蹲便器周围“一片汪洋”,此后的如厕人难免把地上的尿渍踩得到处都是。天气越潮湿,厕所的地板越黏,异味儿就越难散去。

很多胡同公厕的蹲便器周围都有尿渍。

在一些公厕里,记者看到除了保洁用的墩布,洗污池的水龙头上还接着长长的皮管子。保洁员告诉记者,厕所里外溢的尿渍不好处理,光用水冲、墩布擦只能稀释,想彻底清理,得用消毒液。但是消毒液气味刺鼻,也不能频繁用,“有的老人有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消毒液挥发的味道重了会让他们不舒服。”

对此,有网友推荐了不少气味温和且能中和尿液异味儿的消毒液,建议环卫部门选择更合适的产品配发到街头公厕。

上公厕还要私密性是不是矫情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能看到不少公厕的指示牌,它们帮助内急的游客、路过的市民、附近饭馆的顾客能顺利找到胡同里的公厕。于是,胡同公厕不再是街坊邻居的专用厕所,游客和市民对如厕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公厕增强私密性的呼吁越来越多。

在东城区东公街的南口有一间公厕,男厕里的坐便器特别干净,敢用的人却不多。公厕空间较小,没有设置厕位门板的条件。路人从厕所门外经过,厕所里的这个坐便器能被瞧得清清楚楚。除了缺少门板的情况,还有一些公厕门内的镜子、反光度较高的塑料牌,都能让外面的人看到如厕人的情况。

陆先生反映,上个月他到北京旅游,在西城区某条胡同的公厕里如厕,刚一进厕所的门就看见厕位上蹲了一排人,蹲便器没有任何遮挡,大家可谓“坦诚相见”。他如厕期间,跟旁边的人几乎是腿碰腿,感觉挺别扭,“只好把鸭舌帽拉低挡着脸。”

街头公厕往往条件有限,本就是为了应急。游客忽然内急上公厕,还要保护隐私,是不是有点儿矫情?有网友认为,公厕内部增加厕位之间的挡板和正面的门板是有必要的,保护隐私是现代文明的必然需要。还有市民建议,在一些没有空间设置厕位门板的公厕里,蹲便器两侧至少可以安装挡板,两扇挡板之间挂一道帘子,也能保护隐私。

市民普遍反映胡同公厕私密性欠佳,希望蹲便器、坐便器旁设置隔板。

除了设备设施待改善,不少市民还反映,如厕时遇到过异性保洁员突然进入的尴尬情况。

“女卫有人吗?”“男卫有人吗?”在街头的公厕,男保洁员进女厕清扫或女保洁员进男厕清扫前,都会在门口问这么一句。要是如厕的人听漏了,或没反应过来,就容易闹误会。

记者走访了东城、西城、朝阳等地区的很多胡同了解保洁员的工作,发现他们大部分人要独自承担多间公厕的清扫。一位女保洁员告诉记者,她就有过被人投诉侵犯隐私的经历,而且打扫异性厕所需要等如厕人全部离开后才能进行,也会影响工作效率。晚上10时许,正是胡同周边饭馆打烊的时候,胡同的男厕门前常会排起长队。“为什么排长队,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男厕里总有人,我不可能进去打扫。有的人喝多了,吐在了小便池里;有的蹲便器堵了,不能用了……能用的厕位越剩越少,我干着急也没办法。”一位女保洁员说。

对于异性清扫厕所带来的尴尬,有市民建议,环卫部门可以适当扩大保洁员的“承包”区域,并且更加科学地配备人员,尽量由女保洁员清扫该区域的女厕,男保洁员负责该区域男厕的清扫。

厕所里怎么有这么多蚊蝇

今年夏天,西城区爱民三巷的居民反映公厕蚊蝇滋生。8月26日记者现场探访时看到,这处公厕是和垃圾桶站“绑”在一起的。桶站旁散落着垃圾,离近后能闻见酸臭味儿。公厕里蚊蝇乱飞,即便墙上有灭蚊灯也灭不干净。细问居民后记者了解到,垃圾堆和厕所本就都是容易滋生蚊蝇的地方,这一外一里叠加在一起,环境就更糟糕了。

甭管是街头巷尾还是老旧小区,设置一处垃圾桶站很不容易,垃圾桶放在谁家窗根儿底下谁都有意见。于是垃圾桶挨着公厕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固定组合。可居民发现,这样的组合虽然合乎情理,但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卫生死角,垃圾清理不及时或厕所卫生状况欠佳,都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不利影响。

把准脉搏“切”症结,针对胡同卫生死角的问题,近年来,不少街道社区开始尝试撤去胡同里的垃圾桶站,取而代之的是保洁人员定时上门收取垃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公厕外没有垃圾桶站了,大家的如厕体验也变好了。在一些游客多或租客多的胡同里,垃圾桶站不好撤,公厕和桶站暂时分不开,社区针对胡同卫生的问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公厕与垃圾桶站的保洁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党员都在群内,无论是厕所脏了还是垃圾桶满了,都能有人及时发现,消息很快在微信群里同步,问题也能得到快速解决。

药方

网友市民的“意见簿”就是改进方向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近来关于公厕的测评话题多了起来。各类公厕问题不仅限于北京,大城市几乎都存在。

记者和一些测评公厕的博主聊天,一位博主告诉记者,早先他发现很多人在测评城市的商场、酒店,在他看来,一座城市的公厕卫生状况如何、服务是否完善,也同样是城市的“镜子”,没想到自己的视频关注度还挺高。还有一位博主告诉记者,公厕的如厕体验差是让她很介意的事,曾经担心这个话题的公众接受程度低,但是看着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这件事,才发觉“上厕所那些事儿”完全可以开诚布公地聊一聊,她的很多感受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生态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武洲曾表示,公厕改造牵涉社会文化、制度和习俗,还关乎地域环境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空间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原理。比如公厕挥之不去的骚臭味儿,更多是来自尿素分解产生的氨气。尿液渗入地缝、墙缝时不好清洗,才是公厕骚臭味儿难除的根本原因。

越来越多看似“矫情” 的意见,反映了人们在如厕体验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公厕服务也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部分。

客观地说,近年来北京街头的公厕变化很大,记者探访中看到,很多公厕不仅不脏不臭了,连冷暖空调都装上了。可见这面“镜子”不仅有改进的空间,也正在根据广大市民、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做出贴心的改进。正所谓,公厕向前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杨雅纯

记者:景一鸣,孙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