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崛起,AI翻译能完全取代人类吗?文科式微,人文学科还有未来吗?人们常常说起“文化”二字,但文化究竟是什么,又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7月25日晚上,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下文简称《文化的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广州方所书店顺利举行。译者、跨文化研究学者黄峪、资深文化艺术人茹国烈与责任编辑陈秋实以“人类存在,如何与为何”为主题,围绕文化的定义、文明互鉴、人文学科的当下境遇等问题,从译者、读者、编者三方不同角度对文化的故事进行了多重维度的解读。

图书活动现场。
《文化的故事》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撰写的一部视野宏大、叙事精彩的人类文化史作品。从史前洞穴里留下的手印到《神奈川冲浪里》的流行,15个跨越时空的文化节点在书中串联起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勾勒出一条横跨万年的文化演变路径。
活动伊始,陈秋实首先从编辑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本书引进出版背后的思考。他谈到,《文化的故事》所强调的文明互鉴和跨文化交流,以及人文学科在人类发展与自我理解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让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文化通识读物,更是一部恰逢其时、能引发当下思考的作品。
译者黄峪随后分享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痛并快乐着”的经历。《文化的故事》书中的内容前后跨越三万多年,不仅涵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内容,还涉及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多个语言体系、诸多冷门典故,因此翻译过程中经常需要多方求证,仔细推敲。黄峪指出:“要理解,就必须先解码;要聆听意义,就必须经历翻译。”她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的再发现。人类的一切沟通与理解,本质上都带有“翻译”的成分。尽管当下AI在翻译效率上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其本质仍是一种信息中介或语言载体,无法替代人类在语境、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判断与感受。她以在书中翻译的“make it new”(“日日求新!”)为例指出,这句西方现代主义的标语表面上只有三个单词,简洁有力,但背后实则源自中国古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AI或许可以翻出“让它变新”,但它无法意识到,这个“新”其实是穿越语言系统、思想体系与历史传统之后才生成的语义张力。
在对书中人物的讨论中,黄峪也特别提到普克纳对女性角色的呈现。《文化的故事》并未仅仅围绕传统“文化英雄”展开书写,而是将诸多被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女性重新置于文化发生的现场。从封面上的纳芙蒂蒂王后,到在日本宫廷里书写《枕草子》的紫式部,再到将古代科学思想重新引入大众视野的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作者普克纳以尊重和共情的视角,让这些女性人物成为推动文化发展与流动的重要力量。
茹国烈则从另一个维度切入,对“文化流动”与“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刻的观察与思考。他首先探讨了文化的本质:文化虽然常处于一种“很重要,但说不清楚”的状态,但其核心在于信念和价值观、日常生活风格、艺术创作、记忆几个维度的高度融合。茹老师特别援引了书中导言提到的史前洞穴中的手印——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痕迹,更是人类最原始、最有力的文化宣言。正是这种在岩壁上留下印记、渴望被同类乃至后人“看见”和“理解”的冲动,这种主动分享经验、情感与象征意义的交流行为,构成了文化的基石。它标志着人类超越了单纯的生存本能,开启了通过符号、故事和共同理解来构建意义世界的旅程——而这,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质之一。

活动现场。
在谈及后记中提到的“未来图书馆”项目时,茹国烈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特别强调了“为后人留下什么”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议题。他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正如书中章节所深刻揭示的:文化绝非尘封于过去的标本,而是面向未来的、充满无限生机的可能性。而“未来图书馆”这样的项目,其精髓正在于捕捉这种流动的可能性,将我们时代的思考、组织信息的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精心封装,跨越时间的长河,传递给未来的人,同时对他们抱有信心,相信他们会理解并欣赏我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文化。这是一种主动的、前瞻性的文化传递,旨在为后人提供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钥匙,并激发他们继续创造未来的灵感。
在活动的最后,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谈到当下人文学科所处的现实困境。面对社会普遍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文科式微”的话语压力,他们并未流于悲观,而是提出了更加积极的应对视角。茹国烈指出,真正的人文学科本就不应囿于传统的文理科分类之中,而应作为一种理解世界与他人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生活中的人文’,一种能够穿透职业壁垒、走进每个人的问题意识的人文精神。”

据悉,《文化的故事》作者马丁·普克纳教授将于8月中上旬来华,并出席2025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届时将围绕本书展开多场主题活动,与中国读者共同延续文化的故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