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云南省昆明市一电梯疑因故障冲顶导致59岁的业主不幸身亡。一时之间,电梯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2000年前后,随着商品房市场高速发展,电梯也成为了人们“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的运输设备。而如今,部分电梯陆续步入“老年”。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电梯存量已突破1100万台,使用超15年的老旧电梯就有约90万台。作为人口密集的大省,广东在用电梯数量达121万台,使用15年以上老旧电梯为13.38万台。

电梯维保现场。受访者供图
停运、卡层、“关人”……在网上,不少网友反映遭遇过“电梯惊魂”。对于每天“打照面”的特种设备,电梯关乎人们“上上下下”的出行安全与便利,但少有人知道小小一部电梯也存在诸多“深水区”。而电梯维保就是其中之一。
经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城市的电梯维保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维保人员“人机比”失衡,有的维保人员甚至一人要维保电梯50台以上;打卡留痕走过场、“以修代保”成行业潜规则,“虚假维保”时有发生……
乱象:人机比失衡或致维保“放水”
电梯安全,靠“三分造、七分养”。中国电梯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
“根据现行规定,电梯每月、每季度、每年都必须进行不同项目的例行检查和维保。”某一线电梯品牌广东地区经销商祝先生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要求每次保养必须有两名具备资质的人员在场。
对此,河北、深圳等多地曾作出规定:每名维护保养人员每月负责维护保养的电梯不得超过30台。然而,祝先生却告诉记者,每人每月30台的人机比,在实操中很难达到。
以上海为例,据此前报道,截至2022年底数据,上海8126名电梯维保人员,人均电梯维保量已达37.49台。
“梯龄梯况、使用场景情况、维保人员服务范围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人机比’。”广州市电梯行业协会会长范小荣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置“人机比”是为了防止电梯维保走过场。
电梯维保“走过场”,早已屡见不鲜。此前,据央视新闻报道,去年3月25日,杭州市拱墅区一名电梯维保人员在电梯内完成现场签到与签退、扫码上传维保信息后离开,全程不到一分钟。
“有的维保就是‘放水’走过场,拍拍照、扫扫灰、填填表,就算完事了。”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由于电梯使用管理单位为了降低电梯维保的账面成本,电梯维保单位为了低价获客,业内“以修代保”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电梯日常维保形同虚设。
对此,范小荣认为,虽然单次电梯维保的时间没有统一标准,但几分钟一次的“闪电式”维保,无疑就是走过场。“一台10年梯龄、运行区间为30层的住宅电梯,双人作业的情况下,正常保养需要45分钟左右。”范小荣举例说。
除了“闪电式”维保,“虚假维保”“纸片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据佛山市场监管部门披露,2024年11月,相关部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辖区内一学校电梯的维保公示日期存在异常,长时间未进行更新。通过调取电梯的监控视频,执法人员确认电梯维保公司在记录的维保日期当天并未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维护保养工作。不仅如此,该公司还虚假填写了《电梯维护保养记录表》,最近一次保养时间离案发当日已有近一个月。而此前,《广东省电梯使用安全条例》已有规定,至少每十五日对电梯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工作,并经使用管理人签字确认。
“就算去了现场,也有不少猫腻。”上述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一般而言一台电梯的维保工作需要有两名维保人员同时在场完成,但一些维保人员会以“纸片人”的形式,将两人“互拍”的工作场景上传平台,以避开监管。此前,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曾披露“打卡式”电梯维保,维保人员带一个假人立牌,在电梯里拍个照就撤场。
困局:低价获客催生“以修代保”
近年来,随着电梯增量市场收缩,维保业务已成为电梯厂商、经销商和第三方维保单位介入存量市场的切口。
据了解,电梯维保通常有三种模式:清包、半包和全包。清包,即维保公司只负责保养工作,所有配件和大修费用由委托方承担;半包,即维保单位负责固定的维保费用,合同包含的配件损坏由电梯公司免费更换,超出范围的另行报价;全包,则是维保单位负责所有维保费用,包括所有耗品和配件更换。
“以修代保”,多出现在清包模式中。范小荣说,同一服务对象的情况下,清包模式一般价格较低。“以住宅为例,广州单梯单月的清包均价在500元左右。”但他同时表示,一些维保单位以更低的价格获客,亦是常态。
为此,记者以现有维保服务到期为由,随机电询广州多家电梯维保单位。结果显示,清包模式下,多家报价单梯单月的维保费用均为200—300元不等。其中,一家维保单位报价单梯年度维保费用3200元(折合单梯单月约260元),并给到了维保项目清单。

广州一家电梯维保单位提供的“清包”模式下的电梯维保服务清单。
对此,祝先生认为,一些远低于成本的维保报价服务,往往为“以修代保”埋下了伏笔。他认为“以修代保”其实就是在预防性的检查上“放水”,在消费性的维修上“努力”。广日电梯工程业务部负责人坦言,在电梯投用早期,维保“放水”或许对乘梯体验的影响并不大,但这些难以察觉的“小病”日积月累,就会拖成“大病”。
“加点机油,哪有换零件赚得多?”上述业内人士说,维保费不赚钱,零部件才是利润点。此前,上海某电梯维保公司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维保人员卖配件才能有更多奖金,而零部件的报价通常是原价的两倍左右。
南都记者翻阅多个招聘APP后发现,部分电梯维保人员的招聘信息中,“配件提成”“台量奖金”“配件销售奖金”等字眼频繁出现。

部分电梯维保岗位中,出现“配件提成”“台量奖金”“配件销售奖金”等字眼。
“一个电梯维保人员,按200元一台电梯、一个月做30台来算,公司又有运营成本,他不多干一点、不靠配件提成,可能连饭钱都赚不出来!”祝先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此外,一位曾就职于广州多个小区的物业经理李先生也向记者透露,“以修代保”现象往往存在于老旧小区和物业费较低的小区。“主要是因为老旧小区的电梯普遍梯龄较高,基础维保费用就比新梯高不少。而物业费比较低的小区,由于费用紧张,往往只能选择最基础的‘清包’服务,后续再按需额外付费更换零部件。”
出路:标准“进化”,或解电梯维保难题
电梯怎么修?如何解决上述困境?现行规范的意向性调整,为电梯维保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动力——电梯按需维保,被提上日程。
去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订稿)》对外征求意见。其中,修订稿将第三十一条删除了“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并改为“电梯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定期进行清洁、润滑、调整、监测和检查等维护保养”。
“仅从用梯强度看,医院、商场等场所,就和普通住宅,甚至是私家住宅相去甚远,”在范小荣看来,不同的应用场景,电梯的维保需求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如新规顺利落地,将标志着电梯维保模式将从“固定周期”向“按需维保”转变,这为解决电梯维保困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广日电梯工程业务部负责人则认为,现行法规的调整动向,是用动态监管替代“一刀切”,既守住了安全底线,也避免了老旧小区和中小企业在电梯使用上承担额外经济负担。
对此,与电梯打了20多年交道的祝先生认为,“按需维保”其实就是“精准维保”。他预测,新规落地后,将至少从两方面减少资源浪费。“一方面,按需维保可以让维保服务将更加精准、高效,减少‘走过场式’维保,就是节约维保单位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按需维保其实也减少了业主和物业本身的维保负担。”
那么,按需维保的“需”应该怎么确定?
“‘需’是精准监控的结果,它是客观的。”广日电梯工程业务部负责人说,从2010年前后开始,一些厂家就开始为每一台出厂电梯配备遥监系统,通过电梯遥监系统对每一台电梯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一旦有异常就可以及时处理,确保其安全运行。
当谈及一些老旧小区电梯入场时间早,没有智能监控时,范小荣说,没有遥监系统的老旧电梯也可以加装。“比如在2000年前后,有条件使用电梯的住宅,只能选择大品牌,而这些厂商通常用料扎实、技术先进,其生产的电梯寿命也更长。”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