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通讯员 丁丹阳 王文光 文/图
“想到我的血液正流入一位重症患者体内,我的生命在此刻变得与众不同。”8月13日中午,在从福州返回泉州永春的车上,陈炜森欣慰地说道。
8月1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来自泉州市永春县委老干部局的26岁年轻干部陈炜森,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陌生的重症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成为福建省第530例、泉州市第50例、永春县第2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永春县第一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公务员。

陈炜森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少年时埋下善意“种子”
从无偿献血到加入骨髓库
这场生命救援,早在少年时代就埋下了伏笔。陈炜森记得,小时候看《家有儿女》捐献骨髓的剧情,隐约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2017年大一那年,学校组织献血活动,深受触动的他拉着室友一起捐献了400毫升血液,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予人玫瑰”的温暖。
2020年12月,在又一次无偿献血中,当工作人员递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同意书时,陈炜森想都没想就签了字。“谁都可能需要帮助,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带着这份朴素的“善意循环”信念,他留下10毫升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让救人的种子在心底静静扎根。
成功减重30斤
从“超标体重”到“合格供者”
5年后的2025年6月,红十字会的电话带来了意外消息:陈炜森与一位重症血液病患者配型相合。而此时的他,刚刚完成一场持续一年的“健康蜕变”——从160多斤的“超标体重”成功减至130斤,BMI从30以上回归健康区间。
陈炜森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的体重上升,健康指标不达标,曾暂时中断献血。为重新拥有健康体魄,去年夏天,他下定决心减重,通过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重塑体魄。“没想到减肥还能救命,像是冥冥中的安排。”他暗自庆幸,这场对自我的超越,竟成了为陌生生命铺就的希望之路。
时隔5年接到匹配成功的通知,陈炜森没有丝毫犹豫和动摇。在老干部局工作的他,一直被老同志们退休不褪色的奉献精神感染着,大学时的一腔热血和善意也一直被滋养着。倒是亲友得知他捐献的消息,支持之余难掩担心,还有人劝他“别傻,伤身体”。陈炜森耐心跟他们科普:“采集的是外周血,不是抽骨髓,两周就能恢复,比起救人的意义不值一提。”
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
让“生命种子”奔向患者
高分辨血样检测和体检顺利通过后,历时5天的动员剂注射提上日程。8月1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采集室里,医护人员为陈炜森注入最后一针动员剂后,启动了血细胞分离机。鲜红的血液在他两臂间的采血管路中流淌,经过仪器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又缓缓回到他的体内。经过3个循环后,一袋带着体温的“生命种子”采集完成,立即启程。
当天,陈炜森收到了受捐者家属的亲笔感谢信:“谢谢您无私的奉献,挽救了我老公的生命,也挽救了我们的家庭。”得知受捐人是家中顶梁柱,他默默祈祷:“希望他早日康复,继续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从首次献血至今,陈炜森累计捐献5次全血,献血量达2000毫升。其间虽因工作压力与身体原因有过中断,但健康改善后他第一时间重返献血者行列。作为永春县首位公务员捐献者,他呼吁道:“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仍存在诸多不解,希望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了解它,让更多力量加入它。”
海都记者从泉州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多年来,泉州市红十字会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约5200例;截至2025年8月中旬,共实现捐献造血干细胞50例。
【小贴士】
捐献造血干细胞影响身体健康吗?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提倡的采集方式是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用科学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
如何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若您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且符合无偿献血条件,可联系当地红十字会或省级分库,在指定采血点采集6~8毫升血液。经HLA分型检测后,资料将录入中华骨髓库,您即可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为生命救援等待“匹配的缘分”。
编辑:肖辛怡
审核:袁丽群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