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刘杰 通讯员 陈递君 张琦)五月万物竞发,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研学之旅正当时。2025年5月7日,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教育集团师生走进崇文塔景区,开启“崇文探塔 创承古今”STEAM德育项目式研学课程,在跨学科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与文化传承。

“探索宇宙是我们不懈的航天梦。” 活动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北斗卫星科普讲座拉开帷幕。专业讲解员运用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视频,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揭开航天科技的神秘面纱,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仿佛已经置身于浩瀚宇宙之中。
在气动力火箭制作活动中,同学们迅速行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材料。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研究火箭制作图纸,热烈讨论着每一个步骤。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地裁剪火箭外壳,有的同学全神贯注地安装推进装置,还有的同学反复调试着火箭的尾翼角度,力求达到最佳的飞行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当制作完成的火箭整齐排列在发射场地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发射环节开始,随着倒计时的结束,一枚枚火箭在强大的气动力推动下,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天空,留下一道道绚丽的轨迹。火箭升空瞬间的轰鸣声,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他们兴奋地欢呼、跳跃,为自己亲手制作的火箭成功发射而喝彩。这一刻,航天梦想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种下。


在 3D 打印活动现场,学生们手持打印笔,仿佛化身为神奇的魔法师。他们先在脑海中构思出各种创意,随后通过手中的打印笔,将平面的创意逐步转化为立体模型。从精致的珠宝设计,到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再到气势恢宏的建筑微缩景观,一件件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他们手中诞生。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打印技巧,直观地感受着增材制造技术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深刻体会到科技为创意实现带来的无限可能。
机器人赛事区域同样热闹非凡。本次赛事以 Micro:bit 主板为核心,学生们需要通过 WiFi 手柄操控编程小车进行竞技。比赛前,同学们认真编写程序,精心设置小车的行驶路线、速度和动作。大家或是独自钻研,或是相互交流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案。比赛正式开始,编程小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灵活地躲避障碍物,准确地完成各种任务。在 “自由组队 + 分配组队” 的模式中,同学们学会了倾听队友的意见,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团队的胜利而努力。通过参与机器人赛事,他们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还锻炼了算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富趣味的科学实验秀以情景剧的形式精彩呈现,将 “无字天书”“火焰掌”“点水成冰” 等经典实验巧妙串联。实验过程中,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学生们的眼睛紧紧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当老师掌心燃起蓝色火焰时,全场爆发出一阵惊叹声,同学们纷纷张大嘴巴,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当水雾在 “雨云” 模型中凝结坠落,模拟出逼真的降雨场景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大家沉浸在神奇的科学世界中,感受着化学反应与物理现象的奇妙魅力。
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展示环节,老师详细讲解了实验的历史背景、原理和过程。随后,邀请同学们参与体验。同学们齐心协力,试图拉开两个紧密贴合的半球,但无论他们怎样用力,半球依然纹丝不动。此时,老师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半球内部,同学们轻轻一拉,半球便轻松分开。这个神奇的现象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大气压强的强大力量,也引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在整个实验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踊跃回答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触摸到了科学的奥秘。

研学临近尾声,师生们走进崇文塔文化展馆,在三秦非遗馆与秦腔馆的参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踏入三秦非遗馆,形态各异的皮影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以牛皮、驴皮为原料的皮影,经雕刻、上色等工序制成,从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到民间故事里的普通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学生们好奇地观察皮影的细节,感受传统皮影戏的独特魅力。转身可见墙上挂满了剪纸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既有象征吉祥的花鸟鱼虫,也有展现民俗生活的场景,民间艺人用剪刀在薄纸上勾勒出镂空的艺术世界,每一道线条都凝结着生活的智慧。一旁的刺绣展区里,秦绣以浓烈的色彩和多样的针法展现地域特色,绣品上的人物、山水栩栩如生,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刺绣工艺的精湛。特色音乐文化展示区域以文字为主,介绍了信天游的高亢、陕北民歌的豪迈等各地特色音乐,让师生们通过文字领略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情。
离开非遗馆,师生们来到秦腔馆。馆内,精美的戏服挂满展架,绣工细致、色彩绚丽,仿佛能让人联想到舞台上演员的风采;展柜中的脸谱色彩斑斓,不同颜色和纹路代表着角色的性格与身份。讲解员结合历史,从秦腔的起源、发展讲到其作为 “梆子腔鼻祖” 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深层联系。学生们认真聆听,在戏服、脸谱与讲解中,感受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与历史厚重。
此次参观,师生们在文物展品与数字交互中完成古今对话,于传统工艺与地域文明的探寻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思考如何在科技时代传承与创新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最好的成长在路上。”此次研学以STEAM教育为框架,融合科学探索、技术实践、艺术创作与人文浸润,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航天科技、智能控制等知识,更以“创承古今”为内核,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科技创新的使命感。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项目式学习,让教育在行走的课堂中绽放更多可能。
